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企业动态 > 文化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?——梅州文化馆(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文章来源: 日期:2019/2/19 8:51:42 点击次数:4169次

相信很多人,都是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,但是很多人肯定,我敢肯定,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。

有些人觉得这也是个问题?小题大做了吧?但是实际上真的如此,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,他不是物质,没有具体的具象化呈现方式,像故宫博物馆,我们都叫他世界文化遗产,因为它就在那,是实实在在的东西。

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种精神上的,由少数人传承表演等方式,展现出来的一种东西,这种是非遗,比如梅花篆字,有人可能会说,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写着吗?怎么就不是物质了。

这种是因为,梅花篆字是一种表现方式,是由传承,学习的人写出来的,他们掌握的是这种书写的方式,这种东西虽然可以具象化,但是却又不是实实在在的物品。所以没法叫文化遗产,只能是非遗。(非遗=非物质文化遗)

非遗在哪里有,这一点其实如果不注意的话,是很容易忽略的。就比如我们身边的各种传说,孟姜女、梁祝、白蛇传。等传说故事,甚至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民间故事,这些都是非遗的一种。

除此之外还有传统的歌舞、乐器演奏、各种的戏曲腔调艺术、功夫武术、书法绘画、雕刻锻造、传统医学、民俗风俗、等众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,均是在非遗之中。

除此之外,非遗也根据传播普及程度,文化珍贵程度,也是列了不同的等级,根据其等级进行文化的保护。也可以说,一个国家的非遗多寡,是能体验一个国家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

梅州文化馆(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
梅州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,它流传于梅州市境内(5县1市2区)近500万人口的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传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。梅州客家山歌于宋、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,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。它的歌词诗味很浓,类似竹枝词,有“国风"和“吴歌”的余韵。


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,音调高扬绵长,平稳流畅,起伏不大,音区较高,音域较窄;级进较多,跳进较少,节奏自由,节拍多样,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。


梅州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,内容包括劳动歌、时政歌、仪式歌、礼俗歌、情歌、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,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,内容最精彩,文学价值也最高。


梅州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,最有特色的是比喻、双关、歇后、反复、对偶、排比等。梅州客家山歌由社会口头传承,它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,可在山上、田间、船上、婚礼上引吭高歌。
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其演唱方式多种,多样,有劳动唱和、恋爱对歌、擂台斗歌、送别对歌、婚礼对歌、个人吟唱、民问艺人说唱、文艺团体演唱、即席酬唱等方式。晚清黄遵宪盛赞山歌“妇人、女子矢口而成”,并称赞为妙绝古今的“天籁之音”。


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民间音乐、民间文学的瑰宝。它对于文学艺术、社会学、历史学、语言学、民俗学、宗教学、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。黄遵宪、屈大均和当代学者罗香林、钟敬文等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、整理、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。


1990年10月1日至3日,梅州市委、市政府举办“梅州’90山歌节”,周天和、余耀南、汤明哲、陈贤英被授予“梅州市山歌大师”称号,陈炳华、何海澄、肖建兰、廖安、黄荣权、刘艺、杨三娣、钟春华、侯富华、李超泉、李强、赖加炽、梁森粪、罗小红、李赞东、周桂友、彭强、张献云、苏东茂、钟伟华等20人被授予“梅州市山歌师”称号,另外有6人被授予“梅州市优秀山歌手”称号。


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。现在,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,不少优秀山歌手相继去世,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、听山歌,山歌演唱人才青黄不接,后继乏人的情况曰趋严重。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,对于保存客家文化、丰富中华文化、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2006年 5 月20日“梅州客家山歌”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